洛阳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
牡蛎法固定桥墩。
由于该桥所处地段濒临洛阳江入海口,潮水涨落造成的水头冲击力很大,靠石块自重来达到桥墩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。这座桥采用植蛎固基的作法,先在江底沿桥中线抛石块,建造筏形基础,植入牡蛎,通过牡蛎无孔不入的繁殖,把分散的石块胶固成整体,以作为桥的基础,然后在稳固的基础上再用大石块砌出四十六座桥墩,上放巨大石梁,然后铺石板。
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,两侧有扶栏,均有石雕,用于保护行人;桥的两侧建置石塔,用以镇风, 桥旁扶栏外。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,塔身浮雕佛像、图案;桥上筑石亭,供率骑休息,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,有许多艺术石碉,造型美观,-有昂首挺拔的石狮,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;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“西川甘露”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“天下第一桥”横额,“中亭”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,中亭傍有崖刻“万安桥”、“万古安澜”和12方碑刻;亭东侧有“万安桥”及“万古安澜”等宋代摩崖石刻。一为“西甘露”碑亭,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。
泉州洛阳桥和洛阳有什么关系?
还真别说,洛阳桥确实和河南的洛阳有点关系,只是这种关系有点远,甚至有点牵强,但还是这么流传着。
洛阳桥乃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担任泉州郡守时主持建造的,因建在泉州洛阳江上,故名。
洛阳桥因建造技艺高,有开先河之功,所以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桥,并被茅以升称为“福建古代桥梁的状元”。
如此看,洛阳桥实在太出名,以致于风头盖过它所在的洛阳江,桥的洛阳之名应该追溯至江的得名。
传说,唐宣宗在当皇帝之前,曾云游至此,大概是有感而发,看到眼前的景象,突然感叹到“此江大类吾洛阳”,于是洛阳江之名便出现了。
唐宣宗在闽南云游的典故也不算空穴来风,在整个厦漳泉都有流传,不管真假,至少闽南地区与洛阳是存在很大的关系的。
闽南语,也称河洛话,闽南人也称河洛人,他们祖辈流传着闽南人祖先便是来自河南洛阳一带,因此也常对河南产生些许臆想和纪念的东西。
唐代的中原江河被应用到闽南,除了洛阳江外,还有漳州云霄的漳江,大概都是相似的触景生情引发的命名。
所以说,洛阳桥因洛阳江而得名,洛阳江因大类洛阳而得名,自然洛阳上和洛阳就能攀上亲戚关系了。
文/圭海四记
此地山水俱佳,山有名水有灵,其神其形大类吾洛阳,吾等可择善而居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墨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ojiax.com/hwy/7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