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待字闺中”是中国自先秦时起未婚配的女子对自己年龄的一种委婉的说法(就象你今天问女生的年龄时,她一般不会直接告诉你,而是经常说“你猜猜”?或者说“本姑娘今年十八,明年十七”……总而言之,就是不会直接告诉你她的实际年龄)。“字”是中国古代男子、女子在举行成年礼时(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,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,笄就是簪子,是古代男女用来束发固发的用具),
冠礼或笄礼中,有一项仪节,就是由宾给加冠的男子或加笄的女子取字。(中国古人有名,有字,有号。名是出生三个月后,由父亲给取的。字是举行冠礼或笄礼时,由宾取的。如孔子名丘,字仲尼。曹操字孟德等)
《仪礼》记载周代取字有比较严格的礼仪规定,不是随便取的。
古代女子的“字”,一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:
伯、仲、叔、季行辈的称呼——母家的姓——字——母(女)。
文献中,女子的“字”有多种省略方式:省略伯、仲、叔、季行辈的称呼;省略“母”字;省略伯、仲、叔、季行辈的称呼和姓;省略伯、仲、叔、季行辈的称呼和姓,连带职官名;省略“某母”,保留伯、仲、叔、季行辈称呼及母家的姓;保留本国名、母家的姓;保留夫国名、母家的姓;保留夫谥、母家的姓;保留夫氏、母家的姓;保留本人谥、母家的姓。
由于自夏商周时起,古代中国就是典型的男权社会。除了少数事例外,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是男尊女卑,所以很多女子的姓名、字都逐渐的湮灭于历史的长河里了。
春秋战国时期,后人对一些丈夫去世的贵族女性的称呼,通常用她丈夫的谥号+娘家的姓氏来表达,如鲁宣公的妻子被称为宣姜,原因就在这里。
女子年满十五岁后,举行笄礼,标志成年,可以谈婚论嫁了。 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女子许嫁,笄而字。”所以,后来人们将女子的“字”含义泛化,增加了许婚、许配、订婚等含义。所谓“待字”,是女孩子委婉地告诉你,她还不到十五岁。如果女子对某男子有情,那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,她还没有订婚许配人家,如果男子也钟情于她的话,那就尽快找媒妁到女孩家里去提亲吧。
浏览了一下已有的回答,绝大多数都没有回到本义上,通俗点说,就是没答到点子上。所以还是要借说说对词语本义了解的重要性。
对“待字闺中”四个字,知道大概意思的人多,但真正知道本义的人少,更多的是对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的不理解,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“字”含义的误读。
“待字闺中”笼统的意思就是“留在闺房之中,等待许嫁或出嫁”。但对“字”含义的误解有两种,所以会有对“待字闺中”的本质含义的误读。
第一种误解是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长成成人了,就要举行一个成年礼,称作“笄礼”,这时要取一个“字”。比如东汉女文学家蔡琰字文姬,我们常说蔡文姬实际上是用了她的字;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等,但取字这个仪式表示的就是成人,和待嫁关联性不强。
第二种误解是古代人出生后,请当地秀才或通晓五术(山、医、命、相、卜)之人,排出八字,写在红纸之上,然后收藏起来,到谈婚论嫁时,请命师算一下八字是否相合。我们常说的“八字不合”就是从这里来的,但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比较牵强的说法。
从造字方式来看,“字”是会意、形声字,《说文解字》:“乳也。从子在宀下,子亦聲。疾置切(字)乳也。人及鸟生子曰乳。獸曰㹌。引申之爲撫字。亦引申之爲文字”。
从字的小篆上看,上面的宝盖头“宀”就是房子的形状,里面的“子”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像一个大头娃娃,就是指婴儿。两者结合起来,字的本义就是在房子里生育、养育婴儿。
回到“待字闺中”这个词语,就是女子还在娘家未出嫁,待出嫁生育养育婴儿的状态,这才是“待字闺中”最初的含义。
字的小篆写法
古人有这样的解释其实也是和社会中两性占主导地位的变化相关的。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,男人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突显,女人在社会中也变成了从属地位,生儿育女就是女子的主要职能,所谓“三从四德”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之类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。当然,这都是奴隶和封建社会的糟粕,随着时代的发展,我们从新中国成立,就提倡男女平等,女人也是“半边天”,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,把“待字闺中”简单理解为待嫁女子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。
笔者主要意图是通过对字的本义阐述和解读,表述应该溯本求源来理解词语含义的意图,这样才能正确使用词语,避免啼笑皆非的误用。比如”危言危行”的本义是“讲正直的话,做正直的事”,经常被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为“危险的言论和行为”,就与词语的本义大相径庭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墨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ojiax.com/ish/208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