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般不喝马奶
马奶出奶量低,成本高,无法长期大量供给。马奶其性味甘凉,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磷、钙、钾、钠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~B2、维生素C、尼克酸、肌醇等多种成分。具有补虚强身、润燥美肤、清热止渴的作用。马奶味甘性凉,善清胆、胃之热,能疗咽喉口齿诸疾。
为什么内蒙古人不喝酒?
这种印象,我分析源于三种原因:
1.
第一种,在外打拼的内蒙人多带几分酒量。细思一下,哪里闯荡的人还没几分酒量?
2.
第二种,远方朋友到内蒙古,主人比较好客且豪爽,总担心客人没有吃好喝好,过于热情,偶尔把客人喝倒,逐渐形成此印象。
3.
第三种,许多网红用“内蒙古能喝”当作了人设标签,视频中的“物件细节”,让全国人民感觉内蒙人走到哪里喝到哪里,没有酒不下饭,甚至嗜酒如命的印象。
马奶为什么不能做奶酪?
马奶发酵后,仍然是浑白的,不起沉淀,因而马奶无法做奶酪。
牛羊奶的酪制品花样很多,制酪时上面浮着的一层油皮,叫奶皮子,像是饼干一样的酥脆,下层的奶酪称为奶豆腐,可以混在砖茶中喝;干酪称为奶渣子,有的带酸味,小孩子们揣在口袋里当成水果糖吃。
马作为历史长远的动物,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吃马肉
引言:我第一次接触马肉,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,邻居家的一匹农用马,从山道上摔下山坡死了。当时左邻右舍帮忙把这匹马给拉回来,处理后做成了好几锅炖马肉。我记得邻居给我家端过来一盆子,里面放有很多辣椒,辣乎乎的吃着可香可得劲了!
不过说真的的,长了这么大,对于我们这边马匹很少的农村来说,当地曾经有“牛肉锅”(杀牛卖肉的地方),有“杀猪锅”,在这边养驴多的地方,还有杀驴卖肉的地方,就是没有听说过“杀马锅”。究其原因,无论马肉好吃与否,还是因为马在民间普及率非常低,也就说在牲口中,并非亲民化的一种大型牲口。
当然了,在我国一些地区,养马还是比较多的,比如内蒙和新疆等地,有宽广的草地,便于马儿活动。他们养马,主要是以马为交通工具,或者产马奶等用途,也并非耕地拉车。这些地方,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吃马肉的习俗,而且有些地方关于马“制品”的美食,远近闻名。比如新疆伊犁的熏马肉和熏马肠是哈萨克族过冬必备的食物,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,是哈萨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。他们在这个时候,要挑选一些膘肥体壮的牛、马、羊宰杀后,经过熏制便于储存,供过冬食用。
而在我国大多数地区,并不盛产马匹,甚至在民间很少有马,就是想吃马肉,也没有条件吃啊!而关于吃马肉,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忌讳,好比一些地方不吃驴肉一样,认为吃马肉属于“发物”,有“发陈病”的说法,其实什么没有科学依据。好比河北这边,驴肉火烧馆遍地开花,非常盛行,人们早餐经常吃驴肉火烧。而有些不良商家,把马肉冒充驴肉销售,说真的真不好分辨,我吃了这么多年驴肉火烧,来分辨烹饪后的驴肉和马肉,也挺困难!所以你看,我吃了多年驴肉火烧,说不准有时候吃的就是马肉,烹饪好了也挺香!
老话说:“驴肉香、马肉臭,打死不吃骡子肉”,很好的说明这马肉是可以吃的。只是古代烹饪技术粗放,吃马肉本身纯粹的味道,没有驴肉香而已。这是因为马善于奔跑,汗腺比较发达,在民间有说“臭”,而且马肉质没有驴肉细腻,整体口感没有驴肉好。骡子由于是驴马/马驴结合的产物,是几户没有生育的“怪胎”,人们封建思想作怪,认为吃了不好,其实比马肉好吃,比驴肉少次而已。说白了,只要烹饪技术好,舍得用“五花大料”等佐料,把马、骡肉卤煮好了,也是非常棒的一种美食。
说来说去,中国人总体很少吃马肉,还是因为马不像牛、羊和猪这些家畜,便于老百姓饲养,养殖条件要求比较高,使用价值低,所以马在民间普及率就非常低。如果说马在民间像牛羊一样普及率高,就像我国养马比较集中的地区,那里有开阔的天然牧场,便于养马,这些地方民间就有吃马肉的习俗。而当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,即便是千里马,在民间也没有太合适的养马场地,当地自古以来不盛产马,或者说没有马,就形不成吃马肉的习俗。这说明,我国除了一些盛产马匹的地区,多数地区的人们,自古以来养马的人并不多,吃马肉的人当然也就少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墨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ojiax.com/ish/32386.html